“飞夺泸定桥”那段悲壮的历史早已尘埃落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那段历史还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悬疑”。近日在泸定县有幸采访到对那段历史颇有研究,而且采访过众多那段历史的重要亲历者的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永模。他为我们揭开了这些谜团。他同时告诉我们,其中一些事情至今没有公之于世。
悬疑一:“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2、23还是24名?
我们都知道,当年作为“突击队员”,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共22名,但是在一些资料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中说法,认为应该是23名。那么到底哪一说法是准确的?23勇士的说法又从何而来呢?
王永模告诉我们,他曾就此专门请教过杨成武老将军,杨成武告诉他:“这个说法是这样出现的:在攻打泸定桥的过程中,战斗非常激烈,形势也万分紧张。在紧要关头,我为了鼓舞士气,就在桥头喊道——勇士们,我就是第23名!”
“其实还有第三种说法,说是24名勇士,那么第24名就是团长王开湘了。”王永模认为,说22名、23名甚至24名勇士都是有来由的,不过真正的突击队员还是22名。
悬疑二:当年国民党守军为什么没有将泸定桥炸掉?
在采访泸定桥之前我们就有这样一个疑问:国民党守军为什么不把泸定桥炸掉呢?由此我们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时,都利用蒋介石与地方军阀的矛盾,和军阀达成了某种“默契”。那么,在这里红军是否也同样达成了“默契”呢?
王永模首先否认了红军与敌人达成“默契”的说法。他分析说,首先是当时的形势决定了红军与守桥的川军没有接触的可能性,也就不可能达成所谓的“默契”。其次,川军刘文辉不可能与红军达成“默契”,据有关资料说他当时也认为红军已进入“死地”,他也想建立和清将骆秉章一样的“殊勋”呢。
既然没有达成“默契”,那么川军为什么不把桥炸掉呢?王永模说,当时将介石是命令刘文辉炸桥的,但刘文辉没有炸。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刘文辉之所以没有炸桥可能是出于三种考虑:一是从军事上说,他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那就是万一挡不住红军,自己撤退时需要;二是因为泸定桥是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是当地汉藏民族交流的唯一桥梁纽带,而他毕竟是当时四川的“省主席”,如果把桥炸了会激起民愤,这对他的“领导地位”是不利的;三是如果炸了桥,过后还是要花钱重修的,这样代价太大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小看了红军的能力,根本没有想到红军能过来。为了应付蒋介石,他提出了另一替代办法:如守不住就用煤油烧桥。事后,蒋介石气得捶胸顿足,把刘文辉好一顿臭骂,并给他记了一个大过。
发布时间:2022-01-02 14:29:10(谢谢观看!)